栏目分类
Column List
客服联系电话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请关注

  • 1
  • 2
  • 3
  • 4
  • 5
曽侯钟磬
Vedio
文化鉴赏
您的位置:首页 >> 编钟之乡 >> 文化鉴赏

编磬百科

⊙作者:项绍清  ⊙来源:原创  ⊙日期:2020-03-08  ⊙人气:6492  ⊙关键词:编磬百科


【编磬百科】


编磬简介


曾侯乙编磬


历史变革


编磬


特磬


云磬


编磬发源




编磬简介  

      编磬是古代打击乐器一种,用石或玉制作

它的音色,除黄钟、大吕、太簇、夹钟、洗、

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等十二正律外,又加四个半音,演奏打击时

发出不同音响,清宫所藏玉编磬,是清乾隆时

制,在重大典礼演奏中和韶时使用。编磬是

以演奏旋律打击乐器,多用于雅乐

祭典。编磬就是把若干只磬排成一组,每磬发出不同的音色,可以演奏旋律


曾侯乙编磬

      由石磬编悬于架上,可击奏旋律。常与编钟

相配,奏“金石之声”。青铜错金磬架,由一

圆雕怪兽及其头上插附的立柱为虡,两根圆杆

横梁,呈单面双层结构。兽顶插附的立柱从腰、

顶两处与横梁榫接。横梁底等距焊铸铜环,以串

钩挂磬。磬架施线条流畅的错金云纹。

     32块磬系用响石磨成,形若倨句,大小有异,

分为两四组。经复原研究,知其音域跨三个八

度,十二半色清脆,独具特色。有铭磬

匣3具,彩绘磬槌两件。

      曾侯乙编磬,于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战国时期曾侯墓。是中国古代演奏旋律的打击乐器,32件磬片分别悬挂于由青铜制作的龙首鹤身怪兽磬架之上,多用于宫庭雅乐或盛大祭典。其低音浑厚,高音明澈,音色优美而动听,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中外各类乐曲。编磬常与编钟合奏,其音响魅力“近之则钟声洪亮,远之则磬音清脆”相得益彰,被誉为金声玉振

        随州市曾侯乙编钟编磬文化有限公司,将这套2400多年前的战国初期大型编磬复制出来,其发音与原编磬的标音铭文相符,低音浑厚洪高,高音明澈,音色优美而动听,音域达三个八度,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多种乐曲。


       清代的编磬,主要用于皇帝与王公大臣庆典

乐”、宫中大型宴会的“中和清乐”和“丹陛

清乐”。清乾隆年间制作的编磬,16枚为一套,

小相同,厚度有异,采用新疆和田碧玉,其

特磬一致,只是体积较小,每次演奏时全套都

要使用,随乐曲旋律击奏。在清乾五十五

(1790),乾隆皇帝还用黄金制作了一套金编磬

,和它一起使用的还有一套金编钟。


历史变革

        磬是一种石制的击乐器,可能由某种片状

石制的劳动工具演变而来。磬在远古时代称

“石”和“鸣球”,在山西夏县东下冯夏代文

遗址,发现了一石磬,形状像耕田用的石犁,

其斜上方,有一圆孔用于悬挂,整体打得非常糙,有的棱角还士分锐利,敲击时仍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商代的磬有石制、玉制和青铜制等多种,分为两种,一种为单个的大的磬,在河南安阳武官村殷墓出土的虎形大石磬,由大理石制成,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音色与青铜乐器发出声音一样清亮。

石磬简称“磬”,是一种板制体鸣击奏乐器,在中国古代的八音乐器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中,磬居石类,朱载堉在其《律吕精义》中称作“石音之属”。

石磬的早期记载有《礼记·明堂位》的“叔之离磬”、《世本》的“无句作磬”等神话传说,表明我国远古即有磬的制作使用历史。以之敲击来为舞蹈击节助兴。这一现象被记载在《尚书•益稷》中,即所谓“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由于磬在祭祀活动中日渐显出其突出的地位,统治阶级也渐渐地加入这一乐器的研制中,并将这一乐器视为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征。历代帝王的追逐,加快了石磬艺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编磬。


编磬

     编磬是可以演奏旋律的打击乐器:把若干只发出不同音色的磬编排成一组,能发出几个音色不同的音来。

      早在3000多年前人们就用磬石制成“编磬”,商代的编磬,一般三枚一组,在殷墟西区出土有五枚一套的编磬。2000多年前的战国初期,楚地的编磬制造技艺达到较高水平。

2009年,“六十甲子中国磬”由石头神人力涛大师倾力打造,为祖国60周年大庆献礼


特磬

    特磬是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时演奏的

乐器。  

      清代,特磬和编磬在宫廷音乐中用途颇广。

特磬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时演奏的乐器。

在一年的12个月里,每个月各奏一个调的乐曲,

月用太簇 … 十一月用黄钟,十二月用大

吕等,所以特磬有音高不同的12枚,都单独悬

挂在木制磬架上。它们大小不一,最大的是“

钟”,最小的为“应钟”,演奏时只需换

上相的特磬,合奏时,在每一乐句的末尾

磬一下,起加强节奏的作用。

云磬

      云磬为寺院所用的法器,常用于宗教音乐。
      云磬:又称“引磬”。古代打击乐器。外形与仰钵形坐磬相同。形体很小,磬身铜制,形似酒盅,磬口直径只有7厘米,置于一根长木柄上端,全长约35厘米。木柄旋以条纹为饰。
      云磬为寺院中使用的法器,也用于宗教音乐中。演奏时,左手持木柄下端。右手执细长铜棍敲击,发音清脆,在梵乐中常用以敲击节奏。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制作的特磬(现为北京天坛收藏),采用新疆和田碧玉,形状呈曲折形。


编磬发源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在湖北的江陵和随县出土了大型编磬。湖北江陵纪南故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国都,1970年在这里出土了一套25枚编磬。磬体用青色石灰石制成,上部作倨(gōu)句形,下作微弧形,表面都有较清晰的彩绘花纹和略显凹凸的花纹。其中4枚绘有凤鸟图,色彩高雅,线条流畅。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编磬共四十一枚,石制,分上下两层悬挂,上层十六枚,下层十六枚,另有九枚可随时调用,这套编磬与编钟密切配合,可在同一调高上进行合奏或同时转调演奏。其音响效应“近之则钟声亮,远之则磬音彰”。


      鲁是磬的原产地,春秋时孔子是制磬高手,我们以同一种材料--泗滨浮石(三源“火山、太空、陆源、冰河期)浮沉变质岩)复制洛庄编磬、孔庙编磬、 特磬、殷墟虎纹磬。
殷墟虎纹磬是东夷虎族王自鲁迁都殷地安阳所携。
      1994-95年,长清仙人台14枚编磬出土,也是“本色玄黄”的泗滨浮石(三源“火山、太空、陆源、冰河期)浮沉变质岩)所制。山东华泰集团所属华泰矿业及厂均参家了1994年长清及1999年山东洛庄汉墓出土古磬的修复工作。
      1999年,济南东章丘出土:走近洛庄汉墓乐器:编磬
      金钟嘉磬、王室辉煌, 编磬是古代一种石制击打乐器,从春秋发展到战国时期,进入编磬的高峰期。到了汉代,编磬逐渐走向衰落,王室贵族死后随葬乐器的礼俗也渐渐衰落,因而,汉代的编磬出土很少。在国内考古中出土的西汉编磬里面,大部分不是实物,而是专用来做祭品的“明器”。比如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10件编磬均是“明器”。出土实物的有曲阜九龙山的鲁王墓,该墓曾出土西汉晚期的36件编磬,但都不如洛庄汉墓的107件编磬规模大、数量多,且全是实物。据悉,洛庄汉墓出土“灰褐色带黄斑玉质感”的洛庄汉墓泗滨浮磬的这107件编磬比以往汉代考古中出土的所有编磬的总和还要多。
      据史料记载,编磬古代多为宗庙所用。古代有“四时嘉至磬”的说法,这里的“嘉至”是西汉宗庙迎神乐名。文人王国维也曾在文中指出:“钟磬独以嘉至名者,以其为庙乐之首也。”
      洛庄汉墓出土灰褐色带黄斑玉质感的洛庄汉墓泗滨浮磬的107件编磬,是2000年夏天于该墓第14号陪葬坑中出土,像这种专门把乐器放置在一个陪葬坑内随葬的,国内考古中还是首次发现。这107件编磬共分为6套,每套数量稍有差异。埋葬时均是挂在编磬架上入土,后因乐器坑塌陷,架子倒掉,编磬中也有三分之一断裂。不过,这些断裂的编磬日前已由经省教科文卫专家及山东华泰集团所属厂矿泗滨浮磬修复专家历时近一年的修复完毕。
      50年代出土的安阳殷墟虎纹磬、70、80-95年山东泰泗地区出土的编磬及1999年洛庄西汉墓出土的107面6套编磬灰褐色带黄斑玉质感的洛庄汉墓泗滨浮磬,绝非黑色,黑色磬是陕西华源磬、江苏太湖磬、安徽灵壁磬,这三种磬,一是仅可响,但是声响而不厚、尖而不振、短而不悠;一句话:共振与谐振感差,二是上述缺点因原料成因不同,非陨石撞击或它因而致二次高温高压成因也;故以砭石山东的真品灰黄灰红的泗滨浮磬以外的磬种做磬乐导引或音乐疗法及浮磬砭道的话,是效果很差的。
“磬:乐器也;以玉或石为之,其形如矩。”--磬又叫做“銈(金圭也)”。
      据说“磬”起源于中国古代,在虞舜时期,它便成为很重要的乐器了。当时的“磬”,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的。那些石料,出产于我国古泗水两岸的深山之中;它的颜色类似灰黄灰褐色带黄斑玉质感,看上去好像是玉类一般。也有用太湖石去磨制的,不过,这种品质不如泗水的玉料坚实而精致。
根据文献考考证:到了南齐时代才有铁造的“磬”,又到了梁代才有铜造的“磬”。
      初期使用玉料和石料所造的“磬”,是把石块磨成石片,形状如“矩”,中间折曲,两端低垂。有如日本字母的“ヘ”字,也很像我国“注音符号”的“ヘ”字一般。--造“磬”的方法,在考工记(考工记:书名,一卷;言百工之事。即周礼之第六篇,亦名冬官考工记)一书中曾有叙述。
     “磬”的种类很多,有“玉磬、铁磬、铜磬、编磬、笙磬、颂磬、歌磬、特磬”等许多类型。每一种磬,大致都是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铁片组合而成的。它是由于利用石片或铁片的长短厚薄的差异,而发出不同的音律。
      例如“编磬”的制作方法:它是用十六枚石片(石磬),按照十二种音律的次序,横列成上下两排而组成的。还有一种叫做“方响”的乐器,它是“磬”的一种代用品;它是用十六枚长方形的铁板排列而成。
上面所说的“磬”,都是悬挂在“簨虡(钟磬架子)”上敲击的乐器。在朝鲜半岛,到今天还有“编磬、特磬”和“方响”被流传使用着。日本奈良兴福寺,不久之前还有一只“华原磬”被保存着,据说是一件非常名贵的古物。考其形状,是属于“钲鼓”的一类。

上一条:“一钟双音”奏千年古乐——曾侯乙编钟

下一条:曾侯乙编钟百科

【创始人履历】

  企业创始人张华珍女士,时任随州市博物馆副馆长。1978年参加“曾侯乙墓考古发掘”,负责曾侯乙编钟、编磬及其出土文物的发掘和修复研究工作。

  企业创始人项绍清先生,随州擂鼓墩文物管理处管理员,先后被认定为:湖北省民间工艺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青铜编钟“一钟双音“校音技艺国家专利发明人,国家《编钟》乐器行业标准制定专家。

【我们的实力】

  全国最专业复仿制曾侯乙编钟、编磬文化产品的企业;

  全国唯一指定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

  全国第一家钟磬产品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国家“编钟”乐器行业标准制定单位;

  欢迎广大客户来随州市曾侯乙编钟编磬文化有限公司的“大师工作室”、“旗舰专卖店”、“生产基地”(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实地考察、商谈合作、选购产品。我们秉承“专业、专注、专心”的原则,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联系人】:项先生

【咨询电话】:13774116060、13986442790

全国销售热线:13774116060 1398644279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