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Column List
客服联系电话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请关注

  • 1
  • 2
  • 3
  • 4
  • 5
曽侯钟磬
Vedio
文化鉴赏
您的位置:首页 >> 编钟之乡 >> 文化鉴赏

“一钟双音”奏千年古乐——曾侯乙编钟

⊙作者:  ⊙来源:  ⊙日期:2017-03-14  ⊙人气:3327  ⊙关键词:编钟


  双音钟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声学创造,其特点是“一钟双音,呈三度音程”。音乐考古学学者黄翔鹏于1977年发现西周钟一钟双音现象,曾引起讨论和非议。1978年,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证实了这一发现。

  曾侯乙编钟及其铭文,以声音和文字互相印证的方式,保存了2400年前的音乐记忆。其如同一部有声典籍,使我们得以重新认识中国先秦音乐取得的成就。围绕双音技术及曾侯乙编钟的成就,《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了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副主任、编钟研究院院长冯光生。


编钟“一钟双音”国家专利获得者——项绍清大师


 由合瓦体到成铸调双音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国双音技术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脉络?

  冯光生:双音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乐钟由响器——定音节奏型乐器——旋律性乐器的过程。

  双音技术的发明,是在合瓦体潜在的机理基础上,由历代铸钟师历经千年的实践,从感受、发现、摸索、总结的过程中,在相应的技术条件支持和功能需要的推动中实现并完善的。合瓦体可以上溯到远古的陶铃、陶钟。当初,创造者并没有期望其能发出双音。这种像两片屋瓦扣合成近于椭圆的“扁”钟,原本具有一钟双音的机理。

  晚商时期的青铜钟如合瓦。例如,中原地区发掘的以3、5件相编的钟,均有内唇,无调音痕迹,正鼓部内腔往往还铸有铭文;绝大多数正鼓部均有方形凸起或装饰标示受击部位,侧鼓部则无这类标识;钟体上所能击发的其他频率,与正鼓音大致为同度或小二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纯四度,呈离散的不规则关系。这些特征说明当时对正鼓音还没有精确的要求,更无侧鼓音意识,所存在的双音是与合瓦体相关的现象,亦即原生双音。

  西周早期出现的甬钟,钟体大致接近晚商钟,内腔有唇,无调音痕迹。但绝大多数都具有比较规范的双音,说明当时已对双音音程有了大致的追求。这种追求是通过对钟型的选择及钟模的规范和调理,经铸造而获得的双音,是铸生双音。

  双音技术成熟在西周晚期。此时的甬钟在铸后又经磨剡调制,即成铸调双音。大多数甬钟的技术性特征是:口沿无内唇;内壁被磨出一至八条隧;右鼓部出现鸟纹标识,确立侧鼓音的使用。此时的钟,自名为“和钟”、“协钟”、“协和钟”,可知匠心所在。在规律性的8件一组的编制中,除第1、2件为单音外,自第3件起,每钟双音,并形成 “羽—宫”或“角—徵”的结构。

  难点在于清晰地剥离出双音

  《中国社会科学报》:双音技术的实现主要有哪些难点?

  冯光生:首先,双音技术的难点是清晰地剥离出双音。商周钟形制的演进趋向说明,古代铸钟师是通过改变局部质量来影响局部振动的结果,实现双音的隔离度。晚商钟近于齐平的钟口逐渐由中部上收,微弧,这个弧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大。这使得同一钟体不同频率的受击振动区域的体量有所不同。西周中晚期,钟内壁出现隧,分布在钟腔的两铣角、两面正鼓、四侧鼓。隧改变了钟壁的均匀性,使钟最为敏感的发音部位的厚度明显地不同于其他部分,这使钟声的清晰度更加鲜明。隧的位置恰在正鼓音或侧鼓音的节线上,并与之重合,最有效地实现了双音的隔离。

  其次,双音技术的难点还在于个体双音音程与编组音列的精确度和系统性。编钟是用多件钟相编而成的音列体现其音乐性能的。克服各个钟因制模、做范、铸造、配方诸环节的误差而叠加出来的不同的音响误差,在注重单体双音的同时又必须兼顾到其与相邻钟的音列关系以保障统一的乐音体系,没有敏锐的听辨力和娴熟的控制力是非常困难的。

  此外,双音技术在钟体延展方面也会受到挑战。钟体过小,双音振动区域过于逼近,隔离度降低;钟腔狭小,腔内调音加工也会受到很大的局限。钟体过大,低音钟的听辨和磨砺都有困难。

  对双音有精确的控制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曾侯乙编钟堪称双音钟中的精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冯光生:西周中晚期磨隧调音的铸调双音技术,在春秋中期有了变化,甬钟内腔近口沿侧鼓部出现了加厚现象,这在春秋晚期已成规律,至战国早期的曾侯乙编钟时已十分成熟。

  曾侯乙编钟的钟腔结构是:相对侧鼓部均有一条“音脊”,呈带状凸起从钟口延伸到中部。因为调音的缘故,这些音脊受到不同程度的磨砺,有些受磨严重的音脊,甚至在相对脊线的位置出现了小槽——“音槽”。正鼓部和铣部的钟壁没有加厚,由于调音的缘故,也都受磨成深浅不同的音槽。这些音脊和音槽的位置与西周钟的隧一样,恰在正鼓音或侧鼓音的节线上。这说明,此时的工匠不但掌握了这一最为敏感的调音部位,而且以加厚和减薄并用的办法调节钟的双音。

  曾侯乙编钟中层的3组甬钟,是全套钟音域的中、高音区,负责主奏旋律。它们的调音精确度很高,都充分体现了当时对双音技术的控制能力和水平。

  首先,中层33件甬钟,有22组重复音,其中半数以上重复音的音分差仅在15音分之内,其余的重复音的音分差则多在20音分之内。多数音乐家的音高辨别阈为6至8音分,他们对音准具有负10至正10音分的宽容度,中层甬钟重复音的音分差绝大多数都在现代音乐家的音准宽容度之内。

  其次,这批钟的双音音程计小三度音程23个,音分值自242至343音分;大三度音程10个,音分值自375至425音分。若以现代大、小三度音程为400、300音分为标准,加人耳对和声音准具有负38至正34音分的宽容度,全部在允许的范围内。

  再次,这33件甬钟以双音大、小三度的有机结合,使钟的组合音列更加充实、丰满。其以5件钟已可构成徵、羽、徵角、宫、羽角、商、徵曾、宫角、羽曾、徵10个乐音。而且,其音列构成既考虑到骨干音优先安排在正鼓部,又兼顾了音列的密集性、合理性。

  不过,曾侯乙编钟也遇到了双音技术的应用难点。其下层甬钟的双音音分值不是太小,就是过大;侧鼓音清晰度较差、音量较弱、与正鼓音的平衡度较差;几件较大的钟的侧鼓音甚至难以测听。在钟体上,虽然其均有两个标音铭文,但却在钟体背面。钟的正面侧鼓部击发处是整段的乐律铭文,如果撞击,势必有损这些特别镌刻的文字。看来这些大钟并没有实际用到侧鼓音。

  尽管如此,曾侯乙编钟在低频钟上的成就仍然十分卓著。其低至C2的乐音,在所见古编钟中仍保持着低频记录。当然,这还未包括由钟架刻文显示未下葬的一件“大羽”钟(正鼓音为A1)。

上一条:曾侯乙编钟、编磬所展示的乐悬制度

下一条:编磬百科

【创始人履历】

  企业创始人张华珍女士,时任随州市博物馆副馆长。1978年参加“曾侯乙墓考古发掘”,负责曾侯乙编钟、编磬及其出土文物的发掘和修复研究工作。

  企业创始人项绍清先生,随州擂鼓墩文物管理处管理员,先后被认定为:湖北省民间工艺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青铜编钟“一钟双音“校音技艺国家专利发明人,国家《编钟》乐器行业标准制定专家。

【我们的实力】

  全国最专业复仿制曾侯乙编钟、编磬文化产品的企业;

  全国唯一指定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

  全国第一家钟磬产品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国家“编钟”乐器行业标准制定单位;

  欢迎广大客户来随州市曾侯乙编钟编磬文化有限公司的“大师工作室”、“旗舰专卖店”、“生产基地”(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实地考察、商谈合作、选购产品。我们秉承“专业、专注、专心”的原则,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联系人】:项先生

【咨询电话】:13774116060、13986442790

全国销售热线:13774116060 13986442790 返回顶部